2023年第三季度末,联合利华正式公开宣布关闭运营二十年的高端护肤品牌REN Clean Skincare。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纯净美妆先驱品牌,最终倒在了母公司内部因素叠加市场挑战的官方解释中。看似寻常的企业战略调整,却在行业掀起阵阵涟漪——当消费升级口号响彻云霄的今天,为何连背靠世界快消巨头的品牌都难逃退场命运?
走进任何一家美妆集合店,标榜零添加纯素可持续的瓶瓶罐罐早已占据半壁江山。REN正是这个赛道的早期开拓者,2000年诞生于英国,以纯净配方+环保包装的组合拳,在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巨头环伺中杀出重围。2015年被联合利华收购时,其年销售额已突破4000万英镑,被视作集团高端化转型的重要棋子。
但市场风向的转变比预想得更快。随着Clean Beauty概念成为行业标配,新锐品牌如醉象、Youth to the People等以更极致的成分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后来居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2022年间全球纯净美妆市场涌入超过200个新品牌,平均每个季度就有2-3个品牌获得千万级融资。当所有人都在做同样的事,先发优势反而成了枷锁。某国际咨询公司美妆分析师指出,REN始终未能突破温和型基础护理的产品定位,在抗老、美白等功效性赛道几无建树。
更致命的是消费认知的悄然转变。第三方调查研究机构报告数据显示,73%的Z世代消费者认为纯净不等于有效,他们既要成分安全又要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直接引发REN主力产品线%的销售下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主打纯净概念的Drunk Elephant凭借婴儿肌酸等创新成分实现逆势增长。
在宣布关闭REN的声明中,联合利华特别强调这是集体磋商后的艰难决定。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大集团运营高端品牌的深层困境。事实上,这已不是联合利华首次在美妆赛道折戟——2017年收购的彩妆品牌Hourglass至今未能进入中国市场主流渠道,2019年接手的韩国药妆品牌K-Bright更是在三年后悄然退市。
快消基因与高端美妆存在天然冲突。某跨国化妆品集团前高管坦言,大公司惯用的渠道铺货、促销打折策略,往往会稀释高端品牌的溢价能力。REN被收购后虽然进驻了丝芙兰等高端渠道,但联合利华同时将其导入商超系统的尝试,直接引发品牌定位模糊。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内部资源分配的失衡,相比集团旗下年销10亿欧元的Dove、Lux等大众品牌,REN这类年销售额不足2亿的小众品牌很难获得持续投入。
这种矛盾在疫情后愈发凸显。当欧莱雅集团将研发预算提高到年营收的3.5%、专门成立活性健康化妆品事业部时,联合利华却在2022年宣布全球裁员1500人以提高运营效率。某私募基金消费赛道负责人透露,他们去年评估收购REN的可能性时,发现该品牌过去三年就没有推出突破性新品,研发投入可能还不及某些国货新品牌。
REN的退场恰似一记警钟,敲响了美妆行业深度调整的前奏。贝恩咨询最新报告数据显示,全球高端护肤品市场增速已从2021年的18%放缓至2023年的6.7%,而大众护肤品市场却因降级消费回暖实现9.2%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行业格局:资生堂出售Bare Minerals等三个北美品牌,宝洁将旗下沙宣大中华区业务交予私募基金,就连欧莱雅也开始精简旗下中小品牌。
但收缩战线并不代表倒退,反而酝酿着更深层的变革。联合利华在关闭REN的同时,正加大对功效护肤品牌Dermalogica的投入,该品牌2022年临床测试产品数量同比增长40%;欧莱雅集团则通过收购美国皮肤学级品牌Skinbetter Science,补强医美渠道布局。这些动作揭示出新的行业逻辑:在成分党当道的今天,单纯的概念包装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真正具备医学背书、功效可视化的专业品牌正在崛起。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REN宣布关闭前一周,其官网上线了最后一波清仓促销。页面上那句Sustainable to the last drop(可持续至最后一滴)的标语,在清冷的折扣信息中显得格外醒目。或许这就是当下美妆行业的真实写照: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创造价值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持续生长。而这场始于一个品牌退场的行业变局,才刚刚拉开帷幕。
上一篇: 进博会上悠可集团签新单为科技护肤品牌丝缇珂提供一站式电商解决方案 下一篇: 国货慢慢的变好了 盘点一下为国争光的好用国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