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的一天晚上,上海东安路800弄梅间堂一楼茶室,桌上温着两壶红茶正冒着热气,陆续有人走进茶室,坐下寒暄。没有人能准确说出这是天亿萃品牌团队的第几次会议,从2019年9月立项开始,所有参与者都为其付出了诸多心血。特别的是,在这个团队的创业者中有五位国内顶尖的皮肤科教授。
郑志忠 ,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在皮肤医学领域已经耕耘50多年。郑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CDA)首任会长,也是雅诗兰黛、欧莱雅、资生堂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区的顾问。而他还有一个新的职务:天亿萃董事长。
2018年4月,包括郑志忠、温海、施伟民等几位教授在内的上海三甲医院的皮肤科专家成立了尚海医生集团,意在为大众提供更多专业的医疗与健康服务。天亿萃也是在这个医生集团的基础上诞生。
“我们几位医生都很志同道合,我起到召集人的作用,所以建立了这样一个团队,大家做事是比较团结的,比如做天亿萃这个品牌,我们分配好工作,有人负责研发,有人负责临床,大家共同出力。”郑教授笑着说。
温海 是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在退休前,他每天除了行政工作之外,还要查房、看门诊、参加医院会议,再加上皮肤科相关协会的各种学术会议,每天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退休后被医院返聘,温教授也经常出门诊看病,从早到晚。
参与天亿萃的其他三位教授尚且在任,顾军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施伟民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还有项蕾红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她的研究生导师正是郑志忠教授。同样,他们的时间分配也非常紧张,但每当如那日,天亿萃需要召开会议时,这几位教授都是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就往会议地点赶。
如顾军教授所说:“我们几个为天亿萃的产品,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吃饭都吃了好几次,从定位到产品系列,从成分到包装,临床测试、舒适度,还有品牌名字,中文怎么取,要不要取英文,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才形成现在这个品牌的样子。”
在英文世界里,对于皮肤科医生创立的品牌有一个针对性的定义:Dermocosmetics,也被中文媒体译为皮肤学级品牌,而国内则更多称之为功效性护肤品。尽管国外已经有很多由皮肤科医生创立的此类品牌,甚至一位医生不止拥有一个品牌。但在国内,皮肤科医生创立品牌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尤其是商业化运作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创业做品牌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曾有调查显示,创业5年的公司活下来的几率不足7%。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力让五位皮肤科教授创立天亿萃,又结成一致在从想法到实践落地的过程中,一点一滴不懈地去推动这个品牌往前走呢?
从教授们的视角看,组成因素有很多。但深究下去会发现其实只有4个字,无非是“医者仁心”罢了。
看了几十年的门诊,皮肤科的各类疾病对于教授们而言早已娴熟在心。而门诊患者的皮肤病也是不胜枚举,在对病因追根溯源的同时,也一定要通过药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帮助皮肤回到正常状态的结构和功能。
“但是随着这些药物的应用,大家越来越感觉到单纯用药是不足的,比如疾病会容易复发,还需要一些辅助办法,因此,这几年很多皮肤科专家都在持续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功效性护肤品,它能够改善皮损,对皮肤屏障起到保护作用,还没有副作用。”温海教授说道。
就像国外皮肤科医生品牌几乎都是从临床处理问题的方面出发,天亿萃诞生的最最终的原因也格外的简单,因为确实需要而已。
顾军教授提到,在临床上有很多病症,比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AD)是很需要注重保湿护肤的。他说,如果再往前推10年,其实我们对保湿重要性的认知没有现在这么充分,而且不同人群、疾病、年龄段,不同地域的人需要的保湿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是到国外开会学习以后开始对这块有了解,并且随着对疾病的认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就知道保湿有多重要。它现在有很多理论研究支持,加上国内外临床都证明了使用效果,像AD患者用保湿剂,一周左右就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皮肤医学界,面向不同皮肤问题方向都有一份专家达成共识的指南,以前关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推荐放在第一位的是抗炎治疗,以他克莫司(Tacrolimus)、激素类用药为主,但现在这份指南将保湿放在了第一位,由此能够看出保湿类功效性护肤品的受重视程度。
如果是比较轻的皮肤疾病,比如皮肤瘙痒症,只用保湿类的功效性护肤品就能起到治愈作用。郑志忠教授说,每到冬天,在门诊经常会遇到皮肤瘙痒症的患者,痒得厉害时用手一挠就出血,而且越挠越痒,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患者,我会让他什么药都不要用,就用保湿润肤霜,两个礼拜就好了。”
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切实的需求,但市面上并没有针对如银屑病、AD患者开发的保湿类功效性护肤品,几位教授聚在一起探讨时,遂一拍即合决定亲自下场,共同创立一个品牌。
我们常说,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有成功都是结构性的胜利,而不是单一的。天亿萃也是如此。作为国内顶尖的皮肤科专家,教授们不仅擅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皮肤疾病,与护肤品领域的国际大品牌也有多年交流与合作,对护肤品的成分应用有着深入了解。
郑志忠教授是不少跨国公司的顾问,也是很多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拜访的业内专家。早在1989年-1990年郑教授在法国圣路易医院门诊工作,以及后来在澳门地区工作时,他的办公桌抽屉里都会放着各种国外品牌的小样,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到不同的小样让对方使用。
项蕾红教授也和许多国外品牌有合作,并且会通过在临床中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后,给这一些品牌提出一些产品上的调整意见。“但我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因为他们也有比如生产线之类的其他因素限制,不能因为你提了意见就改。”
项教授着重做研究,她坦言当下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进将学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其力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强,所以对于专家们去创立品牌,进行基于研究和临床的产品研究开发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名的美国《拜杜法案》,在1980年由美国国会通过,1984年又做修改,这个法案最大的意义在于:使私人部门享有联邦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成为可能,由此产生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开创了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三方合作方式。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美国涌现出了一批像修丽可(SkinCeuticals)、Obagi、Murad、NeoStrata、SkinMedica这样由皮肤科专家创立的功效性护肤品品牌。或许,中国也正在迎来同样的时间点也未可知。
同时,精细化工技术的升级迭代也让教授们的想法有更好的落地。李成亮是莱博科技创始人,也是东方美谷药妆研究院院长,与郑志忠教授是10多年的朋友。从精细化工的方面出发,从事护肤品研发有必要了解皮肤知识,还有临床测试,因此与教授们结缘。他在功效性护肤品的产品配方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天亿萃产品中应用的MSP多层缓释渗透技术,莱博科技在这一技术的研发上前后用了六年半的时间,才有这个突破。
“因为最早在研发上有一些合作,我们跟李总也不断交流,开始觉得我们不用去跟另外的品牌提意见,而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去落地做产品。整体来说,我觉得跟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我们主要做研究,确定基本的功能效果成分,然后交给精细化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去配伍,还有新型包装、包材的出现,比如料体只出不进的真空瓶等等,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这是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缺一不可。”项蕾红教授说道。
最后,从市场端来看,消费者对于功效性护肤品的需求不断在增强。就皮肤疾病患者而言,顾军教授表示近10年间AD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在中国有8000万AD患者。“06年的时候我们做个试验,想找几位AD患者多难啊,现在到处都是。”
对于非明显皮肤疾病的消费者来说,整体皮肤健康情况也在走低。比如我们常说的敏感皮肤,根据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第31卷第1期《中国敏感性皮肤整治专家共识》的一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3位女性中就有1位是敏感皮肤,其中20~35岁是易敏高发人群,占比超过七成。
以“成分党”为代表的研究型消费者群体崛起,也说明年轻消费者正在脱离过去明星广告为导向的购买方式,而是更注重产品的真正有效性,更好地解决自己的皮肤问题。
因此可以说,不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国家政策,是配方技术还是教授们在护肤品领域的沉淀,这4块拼图的组成使得天亿萃诞生在了最好的时机。
天亿萃这个品牌名是郑志忠教授取的,在多次关于品牌名的探讨中,“天亿萃”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认可。郑教授说,“天”即为天然,“亿”谐音医,代表我们医生,也能代表数以亿计的消费者,“萃”则是从植物中萃取成分,其英文名为Naturaderm,都诠释了皮肤科医生想通过真正对皮肤有利、来源于天然植物成分的产品,让众多购买的人受益的初心。
张岷在日化行业有着18年的从业经历,他曾担任滇虹药业销售总监,负责康王洗发水等产品的推广。他的团队与皮肤科医生在产品与内容上存在广泛的合作,曾近距离目睹了薇诺娜打开市场的早期岁月。现在,他也是天亿萃总经理。
“我做这行18年了,说实话能过眼的品牌不多。很多品牌都是只有概念,比如某品牌主打概念里的天山雪莲,不要说天山,就算把月球上的雪莲用完,它都做不出这么多产品。中国化妆品需要从玄学到科学转型,皮肤科医生是很看重科学和证据的,天亿萃的产品研究开发,从临床到面向用户是遵循做药的理念在走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前期也花费了很久的时间。”张岷坦言。
天亿萃一款产品从idea到最终上市,需要的时间以两年起步,由教授们针对不一样的皮肤问题探讨出解决方案,确定使用的主要成分后,交由李成亮的莱博科技去做配方出样品,接着在多家医院临床对消费的人或患者进行使用测评,期间对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直至达到最好的方案。
项蕾红教授正在主持一项皮肤研究项目,作为华山医院的皮肤科专家代表与上海市气象局合作,研究季节变化对皮肤产生的影响。在中华医学会皮肤研究项目中,项教授对同一拨人群一年四季各测定一次,进一步探索温度、湿度、紫外线,或者环境中颗粒物的变化对皮肤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数据来证实。“如果最终证明跟气候有关,我们还会开发不同气候下的保湿型功效性护肤品。”
天亿萃的细致还体现在“千面保湿”这一产品系列定位上,“我好像还没看到一个品牌像天亿萃这样,关注整体皮肤的保湿。很多品牌都以不同的系列取胜,有抗皱、美白等等,但我们做了一个横断面,就是在保湿上不断纵深,做得很精细。”项蕾红教授说道。
目前,天亿萃只有3款SKU,分别为多层缓释保湿修护乳、AD保湿修护乳和银润保湿修护乳。其中,多层缓释保湿修护乳是面向非明显皮肤疾病的消费者,敏感皮肤能够正常的使用;AD保湿修护乳、银润保湿修护乳则是为教授们最关注的两类人群:特应性皮炎患者和银屑病患者打造的,用于皮肤疾病的日常辅助护理。3款产品都使用了MSP多层缓释渗透技术,但在具体成分和肤感上进行了针对性的区分调整。
据张岷透露,虽然天亿萃上市只有几个月,但电子商务平台上产品的复购率达到了40%,说明了用户对产品力的认可。接下来天亿萃将对保湿方向深耕,比如推出身体乳,以及针对痤疮皮肤、油性皮肤、老年瘙痒皮肤、儿童皮肤等不同皮肤的保湿型产品,将功效性护肤品的保湿领域做到极致。
近两年,国内开始零星出现皮肤科医生创立护肤品牌的案例,比如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任职的骆丹教授创立丽舒丹,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的杨希川教授推出的希川科颜,还有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刘玮教授参与的爱肤奥秘等,加上天亿萃的诞生,中国市场似乎将迎来一轮由皮肤科医生占据主导地位的功效性护肤品时代。这一点上,药企背景出身、十分侧重与皮肤科专家合作的品牌薇诺娜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与此同时,媒介民主化时代的大背景,也让皮肤科医生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不止在医院门诊影响患者,而可以借助抖音、小红书、B站、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平台,面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直接宣导正确的皮肤护理知识,以及皮肤疾病辅助治疗的知识。当下,在抖音平台上粉丝量超过100万的皮肤科医生KOL就有8位,如温海教授的学生,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樊一斌就是这里面一位,截止目前,他拥有156万粉丝。
2020年12月,樊一斌博士与专业美妆KOL郝宇博士(网名“大嘴博士”)共同做了一场抖音直播,各自从皮肤病例和皮肤问题的成分解决办法角度进行科普。直播过程中没有推荐任何品牌,只是在屏幕一角加了一个购买链接,其中放着天亿萃的产品。3个小时后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这场联合直播比普通的直播收获了近5倍多的销售数据。同样,丽舒丹也是通过潘卫利教授等一批医生KOL在社媒平台上科普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法,实现品牌的冷启动。
对比美国有25000个皮肤科医生创立的品牌,张岷认为,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中国这样的领域可能不可能会出现数以万计的品牌,在科研、工艺上整体跟美国还是有一定差距,并且国外资本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是大于我们国内的。
谈到资本入局,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2020年12月,磐缔资本与天亿萃签订了投资协议。磐缔资本创始合伙人屈红林表示,研究型购买者的数据正在快速上升,他们渴望专业权威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品牌管理人员难以不间断地生成这一些内容,这让皮肤科医生、配方师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社媒直接与消费者沟通。
从投资的角度看,屈红林说:“从成分和功效突破,是已经被别的行业验证过的国产品牌提高客单价的方式。而未来人们对颜值的投资,一定会催生一个繁荣的医美市场,这一个市场越来越需要功效性护肤品,皮肤科医生品牌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大量的临床案例支撑,与医美市场也是天然协同的。现在业内很多人都认为薇诺娜上市后将会是美妆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这跟薇诺娜在皮肤科医生群体中获得认同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学术护城河。未来大家对头部学术资源的争夺就是对品牌基础的争夺,必将影响早期投资和项目并购市场。”
“我希望天亿萃能成为医生创立品牌的一个典范。”项蕾红教授这样说道,“大家都能喜欢天亿萃,觉得能帮助他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最好了。”
温海教授直言:“我对天亿萃的未来有信心,通过我们一起努力,它会成为一个真正好的民族品牌在中国打响。”
在梅间堂的那夜,茶温了好几壶,几位教授和团队其他成员都没有吃晚饭,每人就着茶水和些许点心,聊到深夜。
郑志忠教授站起身,“我该走了,我太太生病了还等我回去照顾她”。项蕾红教授也随之站起来,半个月前,她在医院门诊时不慎摔倒导致膝盖骨折,走路需要柱一根登山杖。其他教授也都风尘仆仆,从高铁站、医院等不同方向而来,确认会议分工结束后相继离去。
“需要我们做什么,只要说一声,一定达成目标。”这是记者对几位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感谢各位受访者的支持,感谢聚美丽夏天童鞋和许文君、磐缔资本对本文的帮助。
上一篇: 欧路词典英汉-汉英词典 代码是啥意思_代码的英语解说和发音_的翻译怎样读 下一篇: 这10个尖端护肤品牌你至少用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