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的辽宁,有这样一座海滨城市,地处黄海、渤海交界处,是整个东三省十分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集旅游、工业一体的大城市。它就是大连。
上世纪90年代的大连正处巅峰,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一度位于全国领头羊,GDP更是在全国前十之列。
它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提出以香港为目标来建设发展的城市。曾享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时光荏苒,在之后的二十年多年内,大连未能把握良机、再创辉煌,经济持续下滑,近年的GDP排名更是在二十名开外。“北方香港”不复往日风光,令人唏嘘不已!
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连,是一个叫青泥洼的小渔村。据说叫这一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为大连靠近海边,雨水多,路面凹凸不平,湿润的天气使得地面发青,故起名“青泥洼”。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兴建海军势力,选址辽东半岛岛尖上的旅顺口,作为北洋海军的军事基地。和胶东半岛的威海卫隔海相护,建立渤海湾防线年,清政府建设了旅顺口军港,修建船坞,大兴水利,辽东半岛南端地区得到极大发展。
军港、有船坞建设得有声有色,各种维修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周边也衍射出相应的生活区,整个城镇已颇具规模。
这一时期,日本刚经历“明治维新”,正励精图治,他们很快注意到了辽东半岛这块沃土,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然而此时的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贪官污吏横行,甚至克扣军饷,导致北洋海军的装备落后日本海军,从而全军覆没。旅顺沦陷,被殖民统治几十年之久。
日本人占领了辽东半岛,觊觎辽东已久的沙皇俄国眼馋不已。尼古拉二世沙皇拉上德国法国,出面干涉。日本迫于列强压力,不得不退出辽东半岛。
但是随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在马海峡战役中战胜沙俄,迫使沙俄撤离辽东半岛,日本重新占领了此地。
日本对大连大力建设,修建了大连港和连通东北大陆的南满铁路,海陆联动,大连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幅度增长。如此便捷的交通,使得大连成为了东北对外出口的交通枢纽。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占领辽东半岛,中国在这里成立了公开的大连市委。在1955年苏军从大连撤走后,大连这颗北方之珠,结束了半世纪之久的殖民生涯,终于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七十年代时,大连的工业体系愈发完善,其造船业、钢铁等重工业在全国数一数二。
1981年2月,大连市正式成立,辖区有中山、西岚、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五个区和长海、金、夏、新金、庄河5个县。
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连在当时享受到的政策红利包括但不限于自由进出口、无需缴纳省级税收、外资引进重点投入地等。大量东北地区劳动力的涌入,更是给大连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基础。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大连的经济发展程度,已可以稳居全国前十。在经济快速地增长的背景下,1992年,大连政府提出建设北方香港的想法,着重发展旅游、金融等第三方服务产业,减少重工业占比,将大连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并重的综合性大城市。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连毗连渤海、黄海,港口码头发展十分成熟。并且陆运铁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优势不输香港。
大连计划全力发展本地的金融、商业和信息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然而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曾经引以为傲的
重化产业成了转型的障碍,或拆除或搬迁,远离市区。这导致大连多年积累的工业体系被破坏,整个工业产业链遭到重大打击。
从城市“颜值”这点来说,大连是成功的,其城建在九十年代独领风骚,远远领先国内其他城市。然而仅凭好看的皮囊是不有几率会成为“北方香港”的,内在灵魂需同步发展。
经济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大连的经济并未随着其“好看的皮囊”一同发展,反而呈现衰退趋势。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看似风光的90年代也是大连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随着广州、厦门、珠海等城市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信息产业聚集城市开始崛起,再加上南方特有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大量人才前往,甚至刮起一股南下淘金的风潮。
重工业氛围大不如前,信息产业又是萌芽时期,对于知识型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够。
大连市区基本被重工业占据,已没多少可供新兴起的产业选择的地区,即便费时费力开发出来一些新区供他们使用,偏僻的地址使得交通问题又成了一大障碍。
新兴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新兴人才也随之流失,大连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完成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市的转型被迫搁置。
此后短短几年内,深圳的整体经济就已超越了香港。内陆地区,如杭州、成都等新兴科技型城市也吸纳了大量人才,成功完成转型规划。而此时大连依然原地踏步,甚至有倒退趋势。此消彼长,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停滞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为了达成振兴第三产业的目标,大连在90年代末的城市基本的建设支出一度高达其GDP的三分之一,这是当时全国中等水准的两倍。如此夸张地投入却收获甚微。
困难重重的信息化城市建设,没有让大连停下脚步反省自身,它把发展的目标转换为美化城市,以吸引人才和企业,试图孤独一掷。
在城市周边开发大量风景优美的新区,可供新兴企业落脚,然而此时新兴的信息化企业已在南方城市落地生根,人才流失也已成为定局,大连又一次入不敷出。
从2000年开始,大连的经济发展开始降速,也就是在这一年,大连被曾经的“小兄弟”青岛超越,失去了北方第三城的地位。
痛定思痛,在一系列城市发展方针失效后,大连开始自省,寻找自身发展的优势,制定重合重工业的发展路线。
在保持其重工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大连又提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产业聚集区)新战略,重新选择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迷途知返,但是往日风光已不再;前路艰辛。竞争非常激烈,脱颖而出极为困难。大连又该何去何从?
以青岛的青岛啤酒为例。青岛啤酒经百年历史酝酿和青岛政府的支持,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物品之一,其发展更是与时俱进。每年的青岛啤酒节又吸引着大量游客,带动啤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青岛的旅游业,二者互相成就。
大连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建筑,可结合各类建筑历史,打造独属于大连的特殊文化传统。大连多广场,据不完全统计,各种风格的广场多达70多个。
以中山广场为例,其作为大连的城市名片,有着独特的美,时代的沧桑和文化的酝酿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大连可以打造一个“广场节”,在各个广场展示各时期的标志性物品,缅怀历史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城市的人流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抢人大战”这一现象,几乎发生在现在各个城市,大家为了留住人才使用了各种策略,租房、住房补贴,甚至安家落户也有补贴。
在大连产业转型期间,外贸政策的调整,政府福利的减少,使得在大连投资的外企慢慢的变少。大连应该再次放宽外贸政策,吸引外资并补给自身,培养本土企业,提高本土竞争力。
百年沧桑的大连,登过山巅,落过低谷,现如今扬帆起航,再次远行,前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悟了!那些熬夜不垮脸的人都抓住了这 4 处关键 下一篇: 【正品行货】护肤套装_面部护肤()_套装品牌_价格_图片 -酷菠萝